教师专业化之新概念 —— “面向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扫描


发布时间:2010-03-30 03:45:07 点击量:3690

作者:市南区教育中心王冬梅

 

20041025,一场寒流让北京蒙上了一袭料峭与清冷,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学术报告厅里,却暖意融融。第一届“面向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国际学术交流会”正在这里如期举行,来自美国、日本、荷兰、德国、英国以及国内的著名教育专家、学者、高等院校的教师、研究生、博士生和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们济济一堂,畅谈着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解与实践。从容与随意中,智慧与灵感撞击,经典与灿烂分享,“德养为先、制度创新、教育叙事、实践智慧、虚拟社区、隐性知识显性化、教育blog、关键事件探索……”教师教育之新理念、新视角、新范式拂面而来,让人怦然心动,激情荡漾……

教育要培养精师,更要人师??德养为先

教育部师范司宋立刚副司长的工作报告刚一开场,就抛出了一枚“重型炸弹”:“教育不但要培养精师,更要人师。《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进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以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全员培训。宋司长强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师德建设都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更要把师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宋司长指出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不仅仅是要坚持的教育理念,更要把这种理念落实为具体的行为。目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正在修订中,各地要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地位,采取切实措施,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教育制度,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下午的特邀报告中,日本的盐田康直教授也一再的强调 “要培养真正的教师,提高教师的质量和尊严,不要造成教师的污染。”

这意味着大家已达成了共识,教师作为一门专门的职业,在其特定的专业素质结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其核心就是师德。(马立,2004)因此,德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基所在,是教师专业化之魂,是教师教育首先的必须的责任和义务。

点评:时代总是在变的,但也有不变的、恒久的东西,比如教育的道德信念,教育的道德性和人文性。教育部长周济曾在今年教育部举行的全国师德论坛上说过这样三句话:“民族振兴,教育是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审视我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我们关注的是教师教育的技术还是教师本身,我们对教师的心理关注了多少?如何改革师德培训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才能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确实让每一位老师做到在愉快的专业生活中“为人师表、志存高远,学高为师、身正示范,严德笃学、与时俱进”呢?

 

教育要创新,教育管理更要创新??制度创新

 

制度是用于协调人类行为的法规、组织机构和社会规范。一个成熟的社会里,制度会保障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对教育同样是这样。在宋司长的工作报告里,我们感受到了一个重要的讯息,就是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制度的规范与创新,正如今年教育部推出的第一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所提出的:开发人力资源,关键在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重点是教育制度创新。师范司把加强教师队伍和教育发展的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形成教师教育标准体系作为了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宋司长告诉大家,目前《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正在被重新修订,《教师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一系列有关教师教育的新制度也正在积极的研制之中。

宋司长还指出,完备的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教育制度建立的前提,要严把教师入口观,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教师资格制度,包括资格标准、聘任制度、考核制度等,防止“拿到证就一劳永逸”的想象发生。要形成开放的教师教育制度,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发展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专业发展制度,更要大力发展和健全校本培训制度。

点评: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祖宗的这句训示在今天依然是这么的经典,没有科学、规范的制度,其实践也就谈不上科学和规范。实践的创新须先从制度入手,方是治标、为本。在提倡以校为本发展教师专业素质的今天,我们又应该完善和开发哪些调控、管理、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管理制度与规定,建立一整套有系统的有特色的科学合理的现代学校制度呢?

 

教师需要引领,更需要开发自我??实践智慧

 

在这次大会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陈向明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郭秀艳博士,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顾泠沅教授从不同的侧面对教师的“实践智慧”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以陈向明的观点最为突出,提出要“重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她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指教师专业规范化和教师专业自主权,更重要的是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自主发展以及教师得以安身立命的条件保障。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它虽然不如理论性知识显而易见,但在教师接受外界信息包括理论知识时起过滤的作用。它不仅对教师所遭遇的理论性知识进行筛选,并在教师解释和运用此类知识时起重要的引导作用。其次,它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功能,指导甚至决定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再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虽然研究界已经概括出一些教学理论和原则,但不能完全有效地指导纷繁复杂的教学活动,必须有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支持。

陈向明指出强调教师实践性知识一是为了肯定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教师的优势所在,以增强教师的自尊和自信。二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切实可行的出发点。并且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是可交流,可传承,可通过学习或感悟而习得的。因此开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许比灌输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以及模仿教学技艺更重要。南京师大的郭秀艳博士则认为人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强调培养人的创造性来说,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重要,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点评:再也没有比这样的观点更鼓舞人心的了,教师是否会教,是否能教好,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而不是权威指导。陈向明老师把教师的专业发展聚焦于实践性知识的挖掘,抓住了目前教师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她把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到了一个合法的地位来谈,具有一个跨时代的意义,就如同质的研究使许多以前认为不算科学的东西,地位合法化,科学化一样,重视教师的实践智慧使教师的隐型知识具有了科学且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对我们的校本研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即校本研究就是一个开发、分享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教师需要反思,更需要回归生活??教育叙事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会长马立指出,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在大量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情景和长期的师生互动的浸泡中才能逐步实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顾泠沅教授以一个有趣的教育叙事《有余数的除法就是分豆子》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教师最有叙述权。顾泠沅教授认为教育

叙事就是记叙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生活,能追忆、提升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能帮助我们“努力挖掘”教育事件中的“理”与“逻辑”,并使教师在挖掘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参与者”、“当事人”的角色留心教学中出现的细节、冲突和问题,叙说“解决”问题的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改进”程度,因此,教师最有叙述权。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黎加厚教授则认为教育叙事研究与教育Blog(网上日志)相结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天赋的完美结合。一个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个是全球化的数字化的交流环境,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以Blog为信息环境载体,不仅教师可以写一些教学的反思、范例、经验和感触,为他人提供丰富的一线的实践素材,而且可以通过发表在自己的Blog上,在线得到来自全国的同行和专家教授的帮助引领。

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教授华裔学者林晓冬女士则以一段有趣的录像《怎样问问题获取隐藏在孩子脑中的信息》来展示了这样一个观点:寻求发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事件作为教学培训案例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方法。

点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师应是最具有权威的未来学家,未来分为两半,一半是今天的延续,另一半要靠理智的雕琢。在教师的教育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和“关键事件探索”

让教师在诉说中发现,在诉说中反思,或许恰恰可能成为融合教师这“两半”的中间件,我们不妨一试。

 

更丰富、更便捷、更自由的专业化平台??虚拟社区

 

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认为现代教师生活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生活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生活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里,现代社会数字化、多煤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使得教育出现了教材多煤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的趋势。为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更新培训内容,引入新的培训元素。密西根大学教育学院的赵勇博士提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的因素有四:有支持的自由实验、紧密结合教学、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校本培训。这与顾泠沅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四种人的通力合作,教育专家、学科专家、技术专家、一线的校长和教师”

这也就是大学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教师发展学校得到了教育同行认可的原因。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王陆教授进行的“虚拟社区”的尝试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他通过在网上建立一个“教师发展平台”,把“跟进辅导”和“远程培训”相结合,“教师自培”与“同伴互助”相结合,通过与教师的网上交流、教师之间的网上交流,及时发现、疏理教师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培训与指导,随时记录教师成长的轨迹和课题研究的进展。

点评:在面向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被提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日程,在开展全员信息技术培训的基础上,网上培训、网上教研、网上论坛、网上日志也成为大家开展虚拟培训的新尝试。教育部“天网、地网和人网”的网联计划适时推行,为我们开启了更宽泛的研究事业。

 

更科学、更规范、更专业的专业化发展??大脑与统计

 

美国的Arthur教授在谈到影响美国教育的五大因素时,特别提出了大脑研究变化中的统计学Arthur指出,当代教育理论的产生不是凭主观的臆测和实践印象,而是用精密的仪器通过对大脑的观察和实验,经过一些列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中得出的科学结论。脑科学研究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越来越显示着其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内,心理学、统计学和技术学也正日益被国人所重视。一些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研究生、博士生正在研制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技术支持工具,如:有的老师提出了结合教师发展性评价理论,引入多维评价领域中“图谱平量”理念,建构“教师专业知识图谱平量系统”,生成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路线图”。有的老师提出运用“作业支持系统”让教师在工作中边干边学,还有的老师提出运用ITIAS进行课堂教学的量化分析等等。这预示着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走上了高科技之路。

点评:Arthur的观点也在提示我们今天的校本研究也要讲一点科学与规范,而不是仅仅跟着感觉走。在这次大会上,许多研究生提到运用“S---T”分析法和弗兰德课堂互动分析法,能为评价一堂课是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是不是有效的课堂提供科学的数据,很值得我们一试。

地址: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蜀ICP备05005318号   
川公网安备51110202000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