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动化系机电工程专业教研室就下学期的课程方案进行了专题讨论。在进行了总体课程梳理和安排之后,围绕新开课程《机电创新方法与实践》的教学内容和方案进行了重点研讨。
该课程于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为机电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该课程总计32课时,原大纲安排理论16课时,实验16课时,共4个实验。教研室在对原大纲进行反复讨论后认为,工程技术创新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比较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现有条件下,原大纲方案对于真正实现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最佳方案。
根据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印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以及对工程技术实践应用的企业调研的成果,本科工程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在学生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使其能够理解组织运行的基本原理,洞察市场的用户需求,懂得技术应用与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的关系,较好地进行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并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与追求卓越的精神与创新的意识。
在全面衡量本专业课程体系,及其与培养学生上述意识与能力的差距和所需培养环节的基础上,结合本教研室正在进行的教改项目,以及其他教研室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的意见,教研室拟对该课程做出相应调整,使得课程方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案确定之后,具体内容的调整及课程大纲的修订已在计划之中,任课教师将尽快完成相关工作,于下学期课程教学中进行实施。
课程方案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是教学研究的经常性内容之一。机电工程专业的教师们本着对学生、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锐意开拓进取,强化教学研讨,致力于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本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已成为一种常态。